人工智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ruiaijun

由反射生成思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0 1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思维理论。
  8、思维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A、预测推理推测猜想。
  依照上面的规律,每种原始的思维操作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发展。
  由于预测是基于已经建立的反射链上发展成的思维操作,因此尽管它不是非常准确(有时同一反射链上的事件并不一定会发生),但还是比较准确的。
  甲、原始推理。如果两条反射链上有一个或几个交汇点,那么预测操作可以沿这个交汇点从一条反射链预测到另一条反射链。这就出现原始的推理。在第一条反射链上首先出现的事物就相当于推理的大前提,两条反射链的交汇点就相当于推理的小前提,在第二条反射链上预测到的事物就相当于推理的结论。
  不过请注意,这种原始的推理,不具有成熟推理的严格要求。大前提与小前提的关系,小前提与结论的关系,都不是十分准确。它们都是建立在反射基础上的相对的准确。事物不按反射建立时的情况进行了,推理就错误了。
  乙、原始推测。如果出现的事件不是反射链上的事件(或还没有建立稳定反射的事件,或已经退化的反射链上的事件),系统也可以调用预测经验进行预测,此时由于没有反射链作为依据,系统就运用联想寻找类似事件的反射链进行预测。这种预测由与没有真正的反射链支持,因此结果比预测还不准确。我们把这种准确性较差的预测叫做原始推测。
  原始推测还可以以这种方式沿多条联想出的反射链进行(像原始推理那样),得出的结果也比原始推理更不准确。这种操作也叫做原始推测。
  原始推测显然是原始预测和原始推理的发展,其特点是没有稳定的反射链,依靠联想的反射链进行操作。
  丙、猜想。在推测过程中,如果联想的反射链不是一条,而是两条以上,就需要从中确定一条进行操作。这是需要由原始想象(即胡乱操作)确定一条,这种确定是没有理由的。这样就更增加了推测的不准缺性。这种更不准确的推测叫做原始猜想。
  如果十分需要进行推测,但是既没有稳定的反射链,有没有可以联想的反射链,往往会由原始想象胡乱确定一条或几条反射链进行操作。由于反射链是胡乱确定的,结果的准确性也会十分差。这也是一种原始猜想。
  丁、对原来词汇的新定义。前面,我们实际上重新定义了原始预测、原始推理、原始推测、原始猜想这些概念。预测、推理、推测和猜想的含义已经与通常使用的有所不同。
  其中原始预测被定义为沿一条稳定的反射链进行的操作。原始推理被定义为沿两条或多条有交汇点的反射链进行的操作。原始推测被定义为沿一条或多条由联想确定的反射链进行的操作。原始猜想被定义为由一条或多条由原始想象确定的反射链进行的操作。原是预测和原始推理较为准确,原始推测比前两者差,原始猜想准确性最差。
  B、判断和选择。
  甲、原始猜测。猜测与预测不同,预测是以稳定的反射链为依据的,猜测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在某些情况下,发生一个事件,没有相应的反射链可供预测。也没有可供联想的反射链进行推测,这时系统就胡乱调用预测经验并胡乱确定一个结果作为事件的将来情况。于是便产生了毫无依据的猜测。显然这里,猜测也比通常所使用的词汇具有了更确切的含义。即它被定义为没有任何依据的对已知进行确定的活动。
  我们在讨论自主学习过程的时候已经指出系统有一个先天性的能力,随机调用能力。这种能力随机的指向小程序时(在大脑中是指向激发某活动的神经元),就产生自主学习过程。这种能力随机的指向某事件的记录时,就产生猜测。而前面讨论的原始猜想中的想象也是由这种天生的随机调用能力实现的。
  下面再看一看猜测与推测的区别。猜测与推测不同,推测是有反射链为依据的,但是依据的反射链由于联想的参与而不够准确。猜测与猜想类似,只不过猜想偏重于事物的情景和过程,猜测偏重于事物间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0 1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乙、原始猜测的经验积累。
  在原始猜测进行时,伴随学习也记录下原始猜测的经验,其中有猜测成功的正经验,也有猜测失败的负经验。由于有了猜测经验,在同类事件或类似事件的猜测时,有些猜测被成功经验很快确定,有些经验被负经验禁止,不准往那个方向猜测。由于经验的存在和经验对猜测的约束,因此也会出现随机但不会爆炸的现象。因此,计算机理论中人们担忧的组合爆炸现象在此处还是不会出现。
  有了经验以后,猜测会由有很胡乱向比较正确方向发展。这相当于思维操作由无序向有序发展。一个耗散结构系统从无序向有序地发展需要引入负熵流,此时引入的负熵流就是系统在自主学习中由感觉器官获得的操作效果的信息。因此本文第二大段的自主学习技术对于一些不是由反射发展出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关键。没有学习过程为系统反馈信息,就不能像系统引入负熵流,就不能是无序活动(胡乱进行的活动)转变为有序活动。
  丙、原始判断。多次反射型抽象对猜测经验进行抽象后,便得到了抽象的猜测经验,这种经验的内容大约是,由某事件可以猜测到另外的事件。这种经验的扩大应用,便从出现的可能扩大到有联系的可能,既有一个事件猜测与之有联系的事件。这是猜测便发展为原始判断。原始判断与形式逻辑中的判断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是没有准确依据的判断,它只不过是较为准确(因为依赖了经验)的猜测。
  这种原始判断还只对两个事件进行操作。
  丁、由推理、推测和猜想参与的判断。
  原始判断也会由伴随学习纪录为判断经验,依据判断的正经验判断会更准确,依据判断的负经验会有些不合理判断被禁止。从而在经验的支持下,提高了原始判断的准确程度。
  原始判断在经验的支持下继续扩大,会引入推理、推测、猜想的结果进行判断。也就是说,在原始判断的过程中增加了原始推理、原始推测、原始猜想的操作。增加原始推理的判断,由于原始推理依据了稳定的反射链,判断的结果就比较准确。增加原始推测的判断,由于原始推理依据了联想的反射链,判断的结果就不够准确。增加原始猜想的判断,由于原始推理依据了没有可靠依据的想象,判断的结果就很不准确。从而形成对多种形式的判断。
  这时的判断已经接近于我们思维的判断。但是它们(引入三种不同操作)并不是形式逻辑的判断。只有依赖严格推理的判断才是形式逻辑的判断。增加原始推理的判断最为接近形式逻辑的判断。其它的都不是形式逻辑的判断。其中增加原始猜想的判断属于非逻辑判断,增加原始推测的属于非形式逻辑判断。
  显然,这里我们看到了思维中判断操作在逻辑上的分化。出现了非逻辑、非形式逻辑和形式逻辑三种不同类型。因此我们确信,人类智能工作在一个非逻辑体系(只要包含非逻辑操作就是非逻辑体系)中。
  戊、选择。由了判断能力后,在系统面临选择时,就会由判断作为引导,通过判断进行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0 1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ruiaijun:
例如一条狗,在饥饿的需要驱使下,建立起饥饿与骨头间的反射
---------------------------------------------------
请问:系统是如何建立饥饿与骨头之间的联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0 1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问:生存需要是如何衍变到饥饿需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0 1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dapplehou2006-7-2018:27
再问:生存需要是如何衍变到饥饿需要的?
----------------------------------------------------------------
生存的需要包括食欲(即你说的饥饿的需要)、自卫欲、性欲、游戏欲、舒适欲等。不必去衍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0 1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dapplehou2006-7-2018:26
请问:系统是如何建立饥饿与骨头之间的联系的?
----------------------------------------------------------------
狗通过吃骨头可以满足食欲,多次反复,就可以建立起骨头与食欲(需要)的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思维理论。
9、由反射推证出一些原始思维能力的产生的意义。
 A、证明反射与思维确实有密切的联系。
  我们在上面仅仅由神经系统的反射功能出发出发,加入大脑的随机调用能力,就可以推证出原始预测、原始归类、三种原始抽象、原始推理、原始推测、原始猜想、原始猜测、原始判断和选择能力的产生,构成一个除去分析、综合能力以外的主要思维操作体系。这表明,反射的意义不仅仅是象巴甫洛夫学说那样简单,而且可以与思维的复杂操作有着密切连系,表明思维不是一些不可捉摸的大脑操作方式,而是由简单的神经系统的反射功能演变而来的。
  B、原始思维是由学习产生的能力。
  上述推证也表明,虽然思维与反射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不经过学习是不可能有思维能力产生的。实际上,后天性反射的建立,就是人和动物学习能力的一种。而我们已经看到,那些原始的思维操作能力都是与学习中建立的反射联想联系的。没有反射学习,就不会有包含大量后天性反射的反射链出现,也就不会有各种思维操作能力出现。仅仅靠神经系统中那一些为数不多的先天性反射,不足以构成稳定的、大量的反射链,也就不能够产生思维。
  这也证明了我们一再申明的观点:大脑和神经系统只为思维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没有后天的学习,大脑不可能有思维。
从我们对思维能力由反射功能的产生来看,我们也可以知道为什么我们讨厌计算机学习理论,因为它讨论的学习与反射的建立、思维的生成,没有多少关系。
  C、为思维的测度打下基础。
  有反射到原始思维能力的推证,也为我们测度思维的产生提供了思路。
  思维的产生显然有这样几个条件:
  第一、大脑和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先天性反射。
  第二、大脑和神经系统有在后天学习中建立后天性反射的能力。
  第三、大脑有随机调用经验和各种纪录的能力。
  第四、大脑有则够多的神经元,以便建立镜像神经空间复制实际神经空间的反射链。完成代码化过程,为思维提供空间。
  第五、要有充分的学习环境和长期的学习过程。
  如果某种动物不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任何一条,其思维能力也就不会产生。这样我们就为判断动物有没有思维能力提出一个可以测度的标准。当然目前还不能把这个标准全部量化,只能进行定性的测度。随着研究的深入,定量的测度思维也会是指日可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3 04: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思维理论(二)。
  1、肢体动作经验的移用内化现象。
  有些思维操作是不能从反射推论而来的。但是我们可以从肢体动作的移用得到这些思维操作的来源。
  移用是我们经常觉察得到的心理现象。例如在肢体活动中,我们可以把起自行车的平衡经验用到其它方面。例如在思维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分析文章的经验用在审数学习题方面。一个没有死去过亲人的小演员,在表现亲人去世哭不出来时,导演会启发他想一件心爱的东西丢失时伤心的痛哭的经历等。
  从心理过程分析。移用是在从事某些活动没有相应的经验时,调用另外一些活动经验的过程。
  从模拟心理过程的角度看,移用是我们的模拟系统的随机调用机制胡乱调用其它经验的结果。或者是通过联想调用其它类似经验进行活动的结果。
  思维是一些不可见的活动,肢体活动也叫做行为,是一些可见的活动。把可见的行为经验移用为不可见的思维活动中,我们叫做内化现象。这种内化现象是我们模拟思维时假设的一个理论,目前还没有坚实的实验表明内化现象确实存在。它是我们根据可以观察到得移用经验的现象,经过合理的推论得到的假设。这种假设可以保证一些思维操作可以在我们的系统中用自组织(即自编程序)的方式实现,也就是说它可以用程序的成功运行来证明。
  我们认为,这个假设也可以被其它领域(例如脑科学)借鉴,成为揭开思维秘密的一个思路。它的脑科学证明,还要通过脑信息实验来完成。
(对内化的解释)
内化是大脑的一种活动方式,它来源于对经验的移用。
移用是大脑基于随机操作能力(这是在自主学习过程理论中我们提出的大脑基本活动能力之一)产生的一种活动方式。它起源于对经验的随机调用。当大脑大量积累经验并调用经验成功地完成活动后,大脑便积累了一条这样的经验“利用经验比重新学习解决问题迅速”。这条经验使大脑在出现问题后产生一种寻找经验的需要(后天需要),该需要便使大脑随机的调用一条不相关的经验解决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随机移用”。如果解决问题不成功,大脑便继续作随即调用(此时仍然是随机移用过程),或随机组合新活动方式(此时便进入自主学习过程)。
大量的随机移用活动积累了随机移用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依据移用经验的移用活动便渐渐有较高的成功率,于是便产生移用活动(这与前面讨论的新功能产生过程是一致的)。移用活动就是把一种成功的经验用到不相关的活动中去。由移用活动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移用不是大脑的一种不可思议的新功能,而是由随机操作经过自主学习生成的活动。
移用活动显然为我们模拟人类智能提供了一条新的自编程序的方式。在现在的计算机系统中程序都是某目标专用的,不允许系统(也不允许他人)移用程序作其它用途。因此系统功能非常死板。引入移用观点的计算机系统,也将会对程序进行移用,显然会大大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当然,目前的计算机程序并不适合随机移用,因为它的数据库、接口都有特定指向,移用于其它目标时要进行修改,否则就会死机。这种修改工作计算机自己不能完成。所以要使计算机程序适合移用功能,必须使程序的数据库、接口公用化,修改方式外部化。
内化是移用功能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外部经验的内部操作化。也就是特指把外部经验移用为思维操作经验的活动。对移用活动的产生过程有了了解,对移用的计算机模拟有了认识,对内化可以产生更多思维操作,也就不会有太多疑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2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思维理论(二)。
  2、分析与综合的生成。
  分析和综合应该来自肢体分离一个整物体的经验和和把一些部分合成一个物体的经验。
  A、分离一个整物体的经验来源。
  我们假定一个完全没有经验也没有学习对象的个体,看它们如何积累分离一个整物体的经验。当然实际积累经验的可能还有很多。我们只讨论其中一些。
  首先,眼睛观察到整体分离成部分的过程。例如一块石头从高处掉下摔成几块的过程。其次是自身活动偶然把一个整体分离成很多部分的过程,例如用力捏一块土块九使它分裂为很多小块。例如,偶然用木棒打到土块上也使土块分裂成许多小块的过程。伴随学习记录下这些过程的经验,再由多次反射性抽象对这些经验进行抽象处理,形成抽象的肢体分离物体分离经验。调用这些分离物体的肢体活动经验时,就形成一种类似于劳动的分离物体行为。
  B、原始分析活动的形成。
  在面对一个内容较为复杂的资料时,由于操作的困难(记忆实验表明,大脑一次操作的字符是有一定限制的,由此得出思维操作对象太大也会受到限制),大脑就把肢体分离物体的抽象经验调用到资料上,把一个完整的资料分成几个部分。形成把资料加以分离的思维活动(这种活动是在镜像神经空间进行的)。
  根据我们前面叙述的学习理论,最初对资料的分离应该是胡乱进行的。也就是把资料胡乱分成一些部分。同时记录下分离经验。以后通过自主学习过程,把成功的分离资料的经验保存下来,把失败的分离资料的经验记录为负经验,以后的分离依成功经验进行,分离就变得比较正确,也显得比较懂事了。
  然后,由多次反射性抽象能力对丰富的分离资料经验进行抽象,得出抽象的分离资料经验。当大脑开始调用抽象的分离资料经验时,原始的分析能力就已经形成。这时的分析不像成熟的分析那样准确、那样有条理、那样讲道理。但是由于有抽象分离经验(原始分析经验)和成功的分离经验(感性的分析经验)的支持,它也是比较象样的分析了。
  C、肢体合成物体经验的形成。
  在原始的状态下,合成物体要比分离物体复杂一些。因为原始状态下分离没有复杂的技术,顶多是分离工具坚固一些而已(当然在人类的现代环境中分离也会很复杂,例如完整的拆开一个钟表)。但是合成物体就不同了,在原始状态下,很多小物体不能合成在一起(那时没有粘合剂,没有螺丝,没有焊接、熔接技术)。最初也是偶然的合成,例如把湿土块捏合在一起,例如把两根树藤绞在一起。这种偶然出现的合成物体的机会要比分离物体小得多。
  伴随学习能力也记录下合成物体的经验。并且依成功经验进行合成物体,以失败经验禁止一些合成方式,使肢体的合成物体活动越来越显得懂事。
  尔后,多次反射型抽象对大量的肢体合成物体经验进行抽象,形成抽象的肢体分离物体经验。于是肢体合成物体的行为开始形成。
  D、原始综合经验的形成。
  当大脑处理的资料太多时,大脑就移用肢体合成物体的抽象经验,把资料合成为一个。成为在镜像神经空间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
  最初的合成也是胡乱的,由随机机制进行的。但是经过自主学习过程,经过成功和失败的检验,形成合成资料的正经验和负经验。尔后合成资料依整经验正确进行,依负经验禁止一些合成进行,也就显得越来越懂事。
  然后由多次反射型抽象对大量合成资料经验进行抽象,得到抽象的合成资料经验。当大脑调用抽象的合成资料经验时,一个新的思维操作原始综合就产生了。
  同原始分析一样,原始综合也不像成熟综合那样合理,那样有科学依据。但是比较胡乱的把资料合成在一起,又显得正确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8 1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思维理论(二)。
  3、一些原始思维的发展。
  A、分类与分析的共同发展。
  在我们讨论归类到分类的发展过程中,分类是作为不断归类的结果出现的。在通过对肢体分离物体经验移用后,形成了原始分析,分类又可以从另一个方向进行,就是以分析为基础,在分析的基础上归类。形成先分析后归类的格局。这种格局就更加接近现在成熟的分类操作了。而原来的格局,即先“归”后呈现出“分”的格局在成熟分类中也有,只是比前一种格局少一些就是了。
  在第二种分类的格局出现后,分类操作就成为分析的一个步骤。分类与分析就共同发展了。
  B、分析中的抽象从现象到本质。
  在分析过程中三种抽象都参与到分析中工作。多次反射型抽象可以把被分析资料中重复的部分提取出来,缺省型抽象可以使复杂的信息得到简化,异器官替代型抽象可以把信息集中为一两个器官的信息(这也为语言的使用准备了条件)。显然三种抽象参与分析的结果就是,异器官替代型抽象使全部资料的多器官信息趋向于一两个器官的代表信息,缺省型抽象使信息进一步简化,多次反射性抽象则提取出资料中相同的部分。
  这种工作已经使信息大大简化,并且把信息中一些反复重复的部分提取出来。这种简化和提取已经具有原始的从现象到本质的意味。当然,这里由于思维水平很低,还不能找出资料信息中更为抽象的本质,只是以重复的次数来确定本质。这很类似于我们在成熟分析中把反复强调的作为本质提取。
  C、替代型抽象原始的总结与归纳。
  上述的由分类和抽象参与的分析进行后,便使原来的资料得到简化的、类似于本质的结果。由于此时信息已经集中为一两个器官的信息,系统移用缺省型替代经验,胡乱采用一个新编码替代被分析提取出的东西。这种操作很类似于成熟思维中的抽象后提出新概念。因此这种新操作方式叫做替代型抽象。它就是我们思维中抽象后提出新概念的原始形态。
  有了替代型抽象的参与,分析后得到的东西不仅简化,而且新颖,已经具有了原始的总结和归纳的特征,也就是说原始的总结和归纳操作也出现了。
由于我们通常所指的总结和归纳都是在语言范畴之内,而在上述操作中,大多在形象范围,也可以叫做形象总结和形象归纳。
  D、操作的交织现象。
  我们从后面的讨论已经可以看出,由于各种思维活动是相互参与的,相互作用的,所以后来产生的思维操作已经是前面产生的思维操作反复作用的结果。在成熟的各种思维操作中,它们都是由各种基本思维操作交织而成。只有在原始的思维操作中我们才能找到相对纯一些的思维操作,在成熟的思维操作中,我们根本无法把它们完全区分开。这种现象就时思维操作的交织性。思维操作的交织性也是各种活动相互作用的必然表现。
(对非语言思维的解释)
截止到本段以前,我们讨论的都是非语言思维。一般也叫做形象思维。由代码化信息组成的思维编码,也可以叫做形象。可见,形象在神经系统并不是由图画组成,而是由镜像神经空间的反射链组成。
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形象思维是一种高于语言思维的思维。其实从思维的发展看,那种看法是错的,形象思维是比语言思维低级的思维方式。这里低级不意味着思维就一定不丰富。形象思维比语言思维要丰富,但是它不如语言思维简洁。人们认为形象思维“高级”是很多人用语言思维多了,产生了语言思维定势,对形象思维反而生疏了,一旦体会到形象思维的丰富性,就被它迷住。其实,如果不借助语言思维,形象思维的结果在人与人间无法交流。就是艺术家的形象思维,也还要用语言(有时使用的是形象语言而不是自然语言)来表达。
很多思维没有语言是无法进行的,例如概念就是语言级别的思维必需的。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概念。语言又是思维结果交流的必要工具。没有语言,个体思维就不可能形成群体思维。人们对思维的“有教学习”就不可能实现,人类的思维水平也不可能大幅度提高。
在语言产生前的思维,我们称其为前语言思维。语言产生后的思维,我们成为语言思维。我们把语言产生后与语言思维并行的不用语言的思维叫做形象思维。实际上,思维在语言产生后,很少出现纯语言思维或纯形象思维,它们往往是交织进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人工智能实验室

GMT+8, 2024-4-26 18:08 , Processed in 0.013614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