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人工智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ruiaijun

[转帖]对强人工智能的反对意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5 18: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哥德尔与人工智能
  1.斯梅尔第十八数学问题
  (续前)
  2.算法概念的流变
  正是有了算法概念的精确表述,数学家很快证明了不存在解决所有数学问题的一般算法,希尔伯特的判定问题只有否定解!1936年以来人们具体证明了一大批重要的判定问题的不可解(例如谓词演算的判定、停机问题的判定、半群上字的等价性的判定、丢番图方程可解性的判定等)。更重要的是,正是算法概念精确的数学表述使现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得以产生。
  据说,哥德尔1934年到普林斯顿时,这些结果正在普林斯顿的逻辑学家中间流传,但哥德尔一直主张,只有首先清楚地表述一组公理,使它们能体现公认的关于可计算性或机械程序这一直观概念的基本特性,才能找到算法概念的精确定义。1934年在与丘奇的讨论中他谈到了能行可计算性和递归性的关系问题,但没有猜想到他的递归概念包括了全部的递归,因此不认为自己引进的一般递归函数概念能与直观的可计算性概念等价,他说,除非从“助探的观点看”,否则就不能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视之。而且很长时间哥德尔都对丘奇论题表示怀疑,却对图灵机概念大加赞扬,认为图灵机的定义完全刻画了直观可计算性概念。当时哥德尔并没有意识到,能行可计算性函数既等价于图灵可计算函数,也等价于λ可定义函数和他自己的一般递归函数概念。今天“算法”已经演变为计算机所能模拟的一切,包括“并行计算”、“神经网络”、“启发”、“学习”及学习与环境的作用等。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5 1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
  算法Algorithm
  算法是在有限步骤内求解某一问题所使用的一组定义明确的规则。通俗点说,就是计算机解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形成解题思路还是编写程序,都是在实施某种算法。前者是推理实现的算法,后者是操作实现的算法。
  一个算法应该具有以下五个重要的特征:
  1、有穷性:一个算法必须保证执行有限步之后结束;
  2、确切性:算法的每一步骤必须有确切的定义;
  3、输入:一个算法有0个或多个输入,以刻画运算对象的初始情况,所谓0个输入是指算法本身定除了初始条件;
  4、输出:一个算法有一个或多个输出,以反映对输入数据加工后的结果。没有输出的算法是毫无意义的;
  5、可行性:算法原则上能够精确地运行,而且人们用笔和纸做有限次运算后即可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6 1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放狗P!
歌德尔提出其不完全性定理在1931年,而图林提出理论上的计算机模型在1935年。歌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并不是针对计算模型提出的。与其说提出计算机的限制,到不如说指出人类逻辑思维的局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6 1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3.187.187.*2006-6-2610:59
放狗P!
---------------------------------------------------------------
希望你先把自己的狗P收回去,那样会使网上臭不可闻的。
在以后的资料中,你会看到,哥德尔本人并没有断然否定图灵的思想的,不过他们还是有争论的。坚决否认图灵人工智能设想的是哥德尔的弟子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6 1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你激动个啥?在www.souwu.com上混不下去了,又跑到这里来了?
也不见有什么长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6 14: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位都何必呢,两位都是我学习的人,我们就事论事,只讨论想法,不讨论其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6 1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dapplehou2006-6-2614:40
两位都何必呢,两位都是我学习的人,我们就事论事,只讨论想法,不讨论其它!
----------------------------------------------------------------
你别着急,他的网名叫Motion,我们是老对手了,在人工智能研究者俱乐部网上相识,吵吵嘴,挖苦两句是家常便饭。他这个人有一定的计算机功底,也有数学功底,但是很喜欢挖苦别人,骂他两句他就舒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6 2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哥德尔与人工智能
(续前)
3.鲁卡斯论证和彭罗斯论证
关于心脑计算机关系问题的争论也许最早的可见波斯特关于人心比机器优越的猜想。1921年,波斯特推断:“数学家远远不只比机器更灵巧,能更快地做到机器最终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看到,机器永远不可能提出完备的逻辑,因为机器一旦造成,我们总能证明一个它不能证明的定理。”(据说20年代波斯特在哥伦比亚大学作了关于PM的不完全性的讲座)不久,经过斟酌之后波斯特又修正了这个“看似草率”的推论:“‘人不是机器’这个结论不能成立。我们所能说的只是,人无法制造一台能进行人的所有思维的机器。要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想象制造一台能够证明其自身心理运作的人机复合体。”事隔十几年,1936年图灵在《伦敦数学会通报》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论可计算数》,其中指出,“我们将假定需要计数的心的状态数是有穷的。这是因为,如果我们承认心的状态有无穷多,它们中的某些状态就会由于‘任意接近’而被混淆”。图灵的这段话当时曾被看作“人类心智活动不可能超越任何机械程序”的一个论证。1950年图灵又在《心》(Mind)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计算机与心智》的文章,开篇写道:“我准备考虑一个问题:机器能思维吗?”,并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检验”的概念。文章隐含着“人心等价于一台计算机”的论断,这一论断对40年代后期刚刚兴起的人工智能方案无疑是一强有力的声援,也自然引起了一场大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反对派中的一些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更热衷于以哥德尔定理为依据反对图灵的论断。
人们确实很难抵御一种强烈的诱惑:从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出发证明“人心胜过计算机”这一论断。1961年美国哲学家鲁卡斯(JohnLucas)在36卷《哲学》(Philosophy)杂志上以极其激烈的言辞首先撰文《心、机器、哥德尔》,试图用哥德尔定理证明“人心超过计算机”的结论:“依我看,哥德尔定理证明了机械论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心不能解释成机器。”因为,“无论我们造出多么复杂的机器,只要它是机器,就将对应于一个形式系统,接着就能找到一个在该系统内不可证的公式而使之受到哥德尔构造不可判定命题那种程序的打击,机器不能把这个公式作为定理推导出来,但是人心却能看出它是真的。因此这台机器不是心的一个恰当模型。人们总想制造心的一种机械模型,即从本质上是‘死’的模型,而心是‘活’的,它总能比任何形式的、僵死的系统干得好”。这就是著名的鲁卡斯论证.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7 14: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晕!dapplehou我看还是开再开个贴子,发泄专用吧*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7 1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前)
随后,另一位美国哲学家怀特利(C.H.Whitely)在接下来的37卷《哲学》杂志上发表了虽简短但强有力的批驳文章《心、机器、哥德尔,回应鲁卡斯》,遂引起许多人卷入并长达几十年的争论(例如伯纳塞拉夫(Benacerruf),普特南(Putnam),奇哈若(Chihara),吉利斯(D.Gillies)等人)。
1979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大奖的美国畅销书《哥德尔、艾舍、巴赫,一条永恒的金带》将艾舍尔义蕴深刻的绘画、巴赫脍炙人口的乐章及哥德尔定理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连接起来,以极大的视觉冲击效果极具戏剧性地谱写了一曲心脑计算机的“隐喻赋格曲”,从多个视角试图阐明如何用哥德尔定理否证人工智能方案的观点.
1989年,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RogerPenrose)在那本风靡全球的《皇帝新脑,计算机、心智和物理定律》中,首先对鲁卡斯论证作了扩展,并以大量笔墨试图从哥德尔定理出发直接论证“人心超过计算机”的结论,被称为“对哥德尔定理令人吃惊的强应用。”因此在1990年的《行为和大脑科学》杂志第13卷上,借评价该书的机会重又引发了许多人介入的一场争论。彭罗斯的一个强硬论证是:根据哥德尔定理可以“像在数学中所做的那样,严格证明”数学真理的概念不可能包容于形式主义的框架之中,数学真理是某种超越纯粹形式主义的东西,人类判断数学真理的过程是超越任何算法的。这是因为,意识是我们赖以理解数学真理的关键,这种意识使我们能够借直觉的洞察力“看出”(see)某些在数学形式系统中不能证明的数学命题的真理性,而这种意识是不能被形式化的,它必定是非算法的。因此计算机绝不可能超越人类心智,计算机不过是强人工智能专家所钟爱的一副“皇帝新脑”而已。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人工智能实验室

GMT+8, 2024-3-29 02:52 , Processed in 0.019904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